编前语
陇东厚土铸风骨,赤子天涯写春秋。从这片深沉广袤的黄土地出发,庆阳儿女怀揣质朴坚韧的底色,将陇东人的底气与骨气,化作闯荡四方的力量。他们在不同领域追逐梦想,书写着各自的精彩人生。
庆阳市委统战部、庆阳市工商联、庆阳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走南闯北庆阳人”大型全媒体寻访活动。循着乡音的召唤,跨越山海,找寻那些追梦人——他们或是逐浪商海的精英,或是埋首科研的先锋,或是潜心文化的学者,或是书写时代的作家……无论身处何方,这些以庆阳品格筑基的奋斗者,正以黄土地赋予的生命韧劲,在时代的经纬间,奋力编织着动人的中国故事。
让我们共同见证:庆阳人于世界坐标绽放的生命华彩!让我们一同聆听:乡愁与理想交响的时代强音!
致敬,所有走南闯北的庆阳人!
本期陇东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第九期《王刚:驭势而起 龙润德泽四方》
展开剩余91%人物档案
王刚,1974年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平子镇平子村,现居兰州。他是甘肃龙润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龙润德安宁智能家具研产中心创始人、“龙润德”品牌创立者。身兼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家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甘肃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等职务。2023年,他先后当选为庆商联合会副会长、兰州庆阳商会会长,致力于凝聚陇商力量,助推家乡发展。
作为从黄土地走出的企业家,王刚白手起家,顺势起伏,历经近三十载商海沉浮,始终秉持庆阳人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特质,一步步从外出务工者成长为甘肃家具行业的领军人物。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励志的生动缩影,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一代人敢于追梦、勇于改变命运的时代写照。如今,他的事业在代际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不断拓展边界,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王刚老家宁县平子镇平子村航拍图。
古语云:“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王刚,正是这样一位掌握顺势风向,终成大器之人。
初见王刚,是在他宁县平子镇老宅的原址上。喜贺新房封顶的鞭炮余韵未散,满地碎红,与四周恬静的田园构成一幅乡村美图。他一身素衣,笑意从容,带记者穿行于初具雏形的院落。“这儿将来是书房。”“孩子们回来,住得敞亮。”他一边指着,一边娓娓道来,眼中闪烁着踏实的光芒。
“走南闯北近三十载,见过不少繁华,可心底最惦念的,还是家乡的这片黄土地。”他语气诚恳,带着未经修饰的深情,“我还是那个庆阳娃,根在这儿,就得把它扎得深些、再深些。”
初出茅庐
怀揣500元 携妻勇闯河北廊坊
在物质尚不丰裕的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于农家的王刚,与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早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也比同龄人更早地读懂了父亲沉默背影里的艰辛。
他的父亲王治元,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成为乡村民办教师,微薄的薪水却难以支撑一家人的生活。每到周末,父亲都会推着一辆破旧自行车,辗转于周边集市,靠倒卖活猪和粮食的差价补贴家用。那辆吱呀作响的自行车,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一家人沉甸甸的生计。
王刚(左一)和父母一起分享果实。
后来,王刚的父亲还先后承包果园、开办粉笔厂、建办腐竹加工坊。当时正读初中的王刚,每逢寒暑假便跟随父亲走街串巷。声声吆喝中,他尝遍了生活苦涩,也磨砺出异于常人的坚韧。
1991年,初中毕业的王刚随父亲到正宁县榆林子镇承包砖厂。从土窑到轮窑,从纯人工到机械化,正当一切都好起来时,砖厂却因土质问题导致产出的砖块无法达到建筑标准而破产清算,家里也背上了二十多万元债务。
1995年,父子俩黯然回到平子镇,生活仿佛又回到了原点。然而,深植于骨子里的不甘,让王刚无法屈服。他和父亲奔赴陕西省各市县考察,在镇上开设农资与果品信息服务门市。不料1997年秋,运输苹果途中的一场意外,让一切心血再次付诸东流。
“在门口却没有自己吃的一口饭。”王刚这样总结自己初入社会的窘迫。
1997年岁末,一位从廊坊归来的亲戚,身着皮夹克,脚踩皮靴的模样,让王刚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好奇。攀谈间,王刚有了外出闯荡的念头,表示愿随其同行。亲戚只当是一句笑谈,并未当真。
但王刚是认真的。正月初八清晨,父亲将凑来的1500元路费塞进他手中,他只拿了500元。“若我运气好,定会风风光光回来。”说罢,他携妻登上开往河北的绿皮火车,前往廊坊市胜芳镇——当时中国北方著名的家具生产基地。
初抵胜芳镇,满目荒凉。凛冽寒风中,王刚心头涌起一阵寒意与不安,求职之路更是一波三折。因他面容稚嫩,接连被多家工厂婉拒。最终,他进入了田家铺村一家夫妻俩开的钣金小作坊,跟随老板金振俊学习制作钢制鞋架,按件计酬,月收入仅300元。
王刚检测家具配件尺寸。
三个月后,王刚从门外汉成长为成熟工。他改良下料工艺,通过套裁技术为老板节约成本,渐渐被委以生产、管理重任。
一年后,王刚身兼生产与门市销售。在门市部期间,王刚不仅将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更主动为左邻右舍的店主帮忙照看铺面。午间别人打牌休闲时,他仍在整理货单、联络客户。渐渐地,人脉日益广阔,销售额也节节攀升,老板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10多名工人的小工厂。
返乡创业
捕捉机遇 立足兰州开疆拓土
2000年,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在廊坊,众多家具商人跃跃欲试。“王刚,你怎么不回去发展?这可是个风口。”天龙家具董事长王景会的提醒,让他敏锐地意识到:时代赐予的机会来了。
同年7月,怀揣4000元钱,王刚只身奔赴兰州。当时,兰州家具市场需求旺盛,辐射青海、西藏等地。他在雁滩租下一间70平方米的民房,既为住所,也是库房。二手的BB机、小灵通、自行车和三轮车,是他全部的“创业装备”。通过和廊坊家具厂合作,王刚以厂家直销模式,开启了家具生意。
王刚查看待发货的办公家具。
没有门店,他就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发传单;接到订单,便蹬着三轮车亲自送货。凭借吃苦耐劳的劲头和价格优势,他的家具逐渐引起当地经销商注意,开始有人找他调货。
2001年11月,生意稍有起色,王刚便在雁滩家具市场租下一个3平方米的门面,挂出“兰州天龙家具经销处”招牌。起步虽微,却是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003年,一笔6000把教学椅的订单找上门。虽未涉足此领域,但凭借与廊坊家具生产基地的密切联系,王刚迅速行动。一天之内,他赴廊坊确定样品、核算成本,当夜返回兰州。这一趟,他赚得了7万多元。
2004年,兰州交通大学技工学校改造项目需要大批教学设备,其中包括甘肃省首批“上床下桌”公寓床。王刚从中看到了教学与办公家具需求量大、回款快的巨大潜力。
随着业务不断拓展,王刚也意识到企业化运行的必要性。2006年11月2日,王刚成立甘肃省龙润德商贸有限公司,并拥有了上百平米的门面,事业迈上新台阶。
王刚(左一)和工人们检查家具材料剪裁情况。
2007年,王刚了解到有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政策导向,遂将公司的重心转向教学家具市场,并萌生了“做自己的产品”的念头,开始筹划建设家具制造厂,同时注册了“龙润德”商标。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灾区学生急需复课设施,需有企业一周内生产4000套课桌椅。面对许多大厂都不敢打的“硬仗”,王刚展现了惊人魄力。他协调河北厂商、调配物流,率领40多名工人吃住在厂,昼夜奋战,最终保质保量如期交付,并派出售后人员前往玉树安装。这场硬仗,不仅锤炼了团队,更让“龙润德”在西北站稳脚跟。
随着事业发展,王刚不断投资升级。2014年扩建厂房至1万多平方米,2015年起连续中标甘肃省内多个教育项目。面对职教园区新需求,他发现甘肃本土缺乏“上床下桌”的成熟供应商。在寻求合作未果后,他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研发出更安全、寿命更长、无需现场安装的钢制结构,生产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课桌椅和校用公寓床,成功打破了外省企业的垄断,填补了甘肃乃至西北地区这一行业的空白。
2017年至2019年间,王刚公司生产的公寓床已占据当地市场百分之七十的份额。从追随者到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他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2020年,小儿子王陶溢继承王刚衣钵,带来先进经营理念,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医院的全领域业务覆盖。同年,公司投入巨资引入智能设备,实现智能化升级。深谙“人才需要培养”之道的王刚,于2021年建立中国家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行业持续输送人才。
“你不接受新事物、不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站在平子镇老家的新院子里,王刚的目光依然如二十多年前那般坚定。
如今,甘肃龙润德实业有限公司被兰州市政府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15年“龙润德”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2019年公司取得课桌、课椅、办公椅、多功能公寓床、公寓学生椅等5项外观设计专利。
担当奉献
心系桑梓 行者有成立德业
“家具行业是轻工传统优势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亿万家庭的幸福陪伴。”王刚始终认为,自己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滋养,回馈社会是义务,更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责任。
但是,在如何反哺家乡、回馈社会这一问题上,王刚有自己的思考。“反哺家乡,不一定非要返乡办厂。更重要的是带动家乡人共同发展、帮助年轻人成长,并把外部的优质资源与机遇引入庆阳。”王刚说。
50岁的赵俊灵是宁县平子镇村民,自2006年起她就跟随王刚工作,亲眼见证企业由小到大。“王总白手起家,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她的丈夫也在家具厂工作,夫妻二人每月收入均达到万元左右。
像赵俊灵这样从家乡走出来、在王刚的企业中就业的村民还有不少。最多的时候,有14名乡亲同时在他的企业从事销售、货运等工作。这些岗位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更成为他们接触外界、实现自我成长的平台。
2023年7月,庆阳市成立庆商联合会,王刚当选为副会长。同年11月23日,在他的推动下,兰州庆阳商会正式成立。“让在兰州的庆阳人有一个家,有事情可以找商会”成为兰州庆阳商会最朴素的初心。
商会成立不到一月,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灾情牵动人心,王刚连夜召集商会成员,紧急筹备物资。折叠床、被褥、大衣、食品、饮用水等爱心物资在商会迅速汇聚,成为各方爱心的“中转站”。次日晚上十点,所有物资送达灾区,兰州庆阳商会也成为全省首个将救援物资送抵现场的商协会组织。
王刚(左一)将救灾物质送抵甘肃积石山县。
自成立以来,兰州庆阳商会先后为积石山县地震灾区、兰州榆中县北山灾区,白银市会宁县等贫困地区捐款捐物10余次,价值累计达520余万元。
担任会长后,王刚感到与家乡的联系愈发紧密。在他协助下,宁县平子镇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成功落地并投产,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其实,王刚的公益之路早在2008年就已启程。汶川地震时,他个人捐款2000元;2014年,他参与建设会宁县红堡村党支部红色基地并慰问老军人;自2015年起,他持续走进甘南、天水等地的山区小学,捐赠数百套课桌椅。
在他的感召下,甘肃省家具行业协会多家会员单位加入“爱心志愿者”行列。2020年疫情期间,王刚的企业面临近两个月“零订单”的困境,但他仍组织54家企业共同行动,短短两天内筹集大量防疫物资,全部送往一线。
王刚(中)在宁县平子镇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基地查看晾晒的白木耳。
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大儿子王凯华在王刚的影响下勤奋拼搏,荣获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男子20公里竞走冠军。疫情期间,尽管王凯华在云南紧张备战东京奥运会,但他仍心系家乡,主动捐赠价值1.4万元的防护服、医用手套等紧缺物资,延续着家庭的公益情怀。
“24岁离开庆阳,在外奋斗近30年,始终觉得老家最好。”王刚动情地说,在这片黄土地上成长、历练,是家乡给了我走出去的勇气。作为一个庆阳娃,我非常荣幸,也特别自豪。
发布于:甘肃省个人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