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术刀,是刺破技术壁垒的利器;一颗仁者心,是托举生命跳动的温度。
\n7月31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CMICS)主办的《微创心声》中国青年医师微创瓣膜/先心手术视频直播大赛成功举办。大赛当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李超身着手术服,神情专注地完成着一台高难度手术——“胸腔镜下微创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微创房颤消融术+左心耳闭合术”,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每一个操作都精准地落在最合适的地方。
\n现场近乎本能的操作能力,源于李超二十余载的临床沉淀。这场全国性平台的“技术展演”,也展现出了重庆渝西心脏外科技术的全国竞争力,更让业界看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心脏大血管手术团队的硬核实力。
\n术后首日,患者成功恢复窦性心律,平稳转回普通病房。这一刻,距离他冒着风险与120司机在高速上疾驰35分钟转运一名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到主城治疗的那个夜晚,已过去了十二年。
\n35分钟生死竞速
\n点燃“家门口”救命的初心
\n2013年,李超从北京安贞医院进修归来,带着顶尖心外技术与体系化学科思维,想为渝西心外科领域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可现实的压力,远比他想象中沉重。彼时,医院心脏外科手术因客观条件限制,已中断5年。因此,复杂心疾患者只能往主城转运,而A型主动脉夹层这类急症,每延误1小时,死亡率便陡增1%。
\n李超正在为患者实施胸腔镜下心脏瓣膜手术。图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n“至今记得那台救护车的警笛声。我和120司机开车从永川送到主城,只花了35分钟。”李超的回忆里始终藏着这个让他刻骨铭心的病例。那位濒临主动脉夹层破裂的患者,生命体征在转运途中持续下滑,他在飞驰的救护车上,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无力感。
\n“就像抱着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在公路上狂奔,那种‘救不了’的无力感,比任何打击都痛。”虽然最终从死神手中抢回了患者,但那时患者家属眼中的绝望与无助,还是深深刺痛了李超。从那一刻起,也是那一次,李超在心里立下誓言:一定要在渝西这片土地上,建立一支能“兜住底”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救命。
\n李超(左三)在ICU查看心脏手术患者。图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n从零起步的路,每一步都踩着荆棘。更何况李超想要组建的不是普通的外科团队,而是一支能独立、常规开展包括体外循环开放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手术的复合性心脏大血管外科技术团队。
\n没有设备,他一次次拿着可行性报告找院领导申请,从基础器械到高精尖设备,一点点凑齐“作战装备”;没有人手,他想方设法吸引并培养骨干,把从安贞学到的技术拆解成“手把手带教”的细节,从缝合角度到应急处理,倾囊相授;没有患者信任,他就用“每台手术零差错”攒口碑,最开始一年只做10多台手术,有人劝他“别折腾”,可他想起那35分钟的转运,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n最难的时候,他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团队的工作,甚至曾经在脚部骨折疼痛的情况下,一条腿坚持站着主刀完成了七八个小时的心脏手术。“不是不疼,是患者等不起。”李超的语气里,藏着医者的执拗。
\n以患者为锚点
\n让新技术长出“温度”
\n十二载深耕,李超终于在渝西大地筑起了百姓的“心健康”防线。在区域技术空白的基础上,李超建立了一支在渝西地区唯一独立、常规开展包括体外循环开放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手术的复合性心脏大血管外科技术团队,并创新性地开展了20余项心脏大血管外科适宜新技术,每一项突破都贴着患者的需求生长。
\n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为李超团队送来锦旗。图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n“针孔手术”能解“大难题”。针对顽固性偏头痛、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的“求医困境”,李超率先在重庆开展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PFO)介入治疗——这项被他称为“撕开病因迷雾”的技术,让许多辗转神经内科、颈椎病专科、疼痛科的患者找到了“元凶”。
\n李超受邀参加2024年在东京举行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研讨会(CSI FOCUS LAA&PFO 2024)并做会议发言。图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n“有位中年劳模,被头晕、头痛折磨得没法工作,我们用PFO封堵术解决问题后,他还特意来谢我,说‘终于能踏实干活了’。”如今,这项技术不仅在川渝3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推广,还成为医院首个GCP三期临床植入试验项目《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评价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试验》。李超说:“我们要让更贴合国人生理解剖的器械落地,让更多患者少走弯路。”
\n李超(左三)带领团队完成了1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图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n“微创化”是推倒患者“手术恐惧墙”的良方。传统开胸手术对高龄、体弱患者而言如同“生死关”,李超便带领团队把“微创”做到极致:从1岁先心病患儿的介入治疗,到90岁老人的介入瓣膜置换,他们能提供“全菜单”方案——胸腔镜微创瓣膜置换、经导管主动脉瓣介入(TAVR)、经股/经心尖二尖瓣钳夹术(重庆仅极少单位开展),甚至能完成胸腔镜微创主动脉根部手术、双瓣膜置换+房颤射频消融等高难度复合术式。尤其是胸腔镜下微创房颤射频消融术,更是团队的绝活,创伤小、成功率高,如今已成为大力推广的技术。
\n李超(左一)与医护团队为91岁高龄心脏瓣膜病手术患者庆生。图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n一位90岁的老人在接受手术后,重归田园生活,还特意送给李超一本自己创作的画册。出院时,团队还为他过了91岁生日。“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李超说。
\n在大血管急症“兜底”上,李超团队更是啃下了“硬骨头”——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作为心外领域的“终极挑战”之一,如今已成为他们的“常规操作”。“以前这类患者只能赌转运,现在我们能在永川完成手术。”李超的自豪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作为大血管介入技术团队,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团队更是有包括体外开窗、微孔开窗、原位开窗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等综合技术,为患者提供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n“手把手”带教
\n锻造“带不走”的精锐
\n“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不是独行侠,团队强才是真的强。”作为学科带头人,李超最骄傲的不是自己的手术量,而是培养出了一支“能扛事、留得住”的精锐之师。
\n李超(右二)与超声科刘学教授(右一)举办结构性心脏病手术直播场景。图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n他为团队设计了“阶梯式成长”路径,先在模拟训练器上练“基本功”,再到动物实验中磨“实战技”,最后在手术台上从“助手”到“主刀”逐步进阶。他还常带着团队去阜外、安贞等顶尖中心“精准进修”。“不搞‘走马观花’,要学就学能直接用到患者身上的技术,回来就能上手术台。”李超说。
\n在教学领域,李超同样深耕不辍。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培专科责任导师,承担着研究生、本科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临床带教工作。截至目前,李超已培养毕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人,在读研究生3名,其中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2021级重庆医科大学校级“三好学生”、重庆医科大学2024届优秀毕业研究生,获2024年重庆医科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继续攻读心外科博士研究生,他自己也获得“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看着学生能在更高平台发展,比我自己取得成绩更开心。”李超说。
\n李超(左二)与胸腔镜心脏手术团队。图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n“团队强了,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李超的目光,从自己的手术台,投向了整个渝西地区。
\n目前,科室获批为国家标准化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建设单位,重庆市心脏大血管外科(含心脏移植)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渝西分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专科联盟常务理事单位。2025年1月,获批为重庆市两个区域级心脏大血管疾病(外科)临床诊疗中心之一,也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第二个获批的专病中心。“这些资质不是‘牌子’,而是患者的‘放心符’。”李超笑道,这意味着患者在渝西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心脏大血管外科技术医疗服务。
\n织密区域医疗网
\n让“大病不出渝西”照进现实
\n“作为心脏大血管外科质控中心渝西分中心执行主任、专病中心负责人,我们的责任不止于‘看好自己的病人’,更要让心外技术在渝西‘遍地开花’。”李超表示,“织网”与“赋能”就是他的两大抓手。
\n“织网”就是建立统一的转诊流程,基层医院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能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运;“赋能”则是定期举办培训班,派骨干下去进行技术指导。“以前不会识别主动脉夹层的医生,我们就手把手教他看CT影像,现在他能第一时间判断病情,为抢救赢得时间。”李超回忆道。
\n李超在义诊现场。图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n党建是团队的“红色引擎”。作为科室党支部书记,李超把主题党日与公益义诊相结合,党员骨干带头深入乡镇,一年筛查上千名群众,还为贫困患者联系相关部门申请临时补助。有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没钱手术,李超帮他申请补助后,报销比例大幅提高,术后他特意送来锦旗,感谢李超“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n“心脏大血管外科是一条艰苦卓绝但风景独好的路。这份职业给予我们的精神回报,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李超说。
\n从“区域兜底”到“科研破界”
\n绘就渝西心外新蓝图
\n回望来路,李超坦言“从0到1”的创业阶段最难,“没病人、没团队、没认可,靠的就是‘不甘心’。不甘心看着患者冒险转运,不甘心渝西心外一直空白。”而支撑他走过高压与疲惫的,是“创造奇迹”的喜悦,是“守护心跳”的使命感。
\n如今,站在“重庆市区域级心脏大血管疾病(外科)临床诊疗中心”的新起点,作为心脏大血管复合技术攻坚克难的排头兵、“青年标兵”、“疑难危重能手”、“优秀党员”,李超有很多愿望,他要带领团队实现从“区域中心”到“区域高水平临床科研中心”的跨越。技术上,要深耕心脏大血管微创与杂交技术,同时储备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诊疗技术;团队上,推动亚专业细分,让每个人都有专精领域;服务上,深化“渝西心血管联盟”,用5G远程医疗实现“基层检查、中心诊断、网络治疗”;还要依托医院“渝西龙头”的力量,牵头建立专病中心专病数据库、心源性卒中数据库,从治疗向预防延伸,防患于未然。
\n对李超而言,未来的蓝图不仅是心脏大血管外科技术的攀峰,更在于构建一个“体系”——一个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为中心,辐射渝西、响应迅速、标准统一的心脏大血管疾病救治网络,目的是让最优的医疗资源以最高效的方式触达最需要的患者,这也是政府规划建设心脏大血管区域诊疗中心的终极意义。
\n李超在永川待了20年,把最好的青春熔铸在了这片土地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给了我们成长的土壤,从最初的设备支持到平台搭建,才有了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的今天。”未来,科室和他会和医院同频共振,不仅要守住“大病不出渝西”的承诺,更要让渝西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水平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让每一次心跳都安稳,让每一份期待都落地。”(资讯)
\n(文/肖亚平)
个人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